1898年,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诞生,在书中,入侵地球的看上去不可战胜的火星人,最后却被地球细菌所消灭。
然而,科幻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却并不科幻,小小的细菌的确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威力。
在江苏,一位女士因随手挤掉嘴唇附近的一颗痘痘而引发了感染,从嘴唇红肿、左脸肿胀到高烧不退、大小便失禁,最终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诊断,被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所造成的海绵状静脉窦炎[1]。
武汉,一名四岁女童因抓破蚊虫叮咬后腿上起的红疙瘩,引发细菌感染,导致感染部位脂肪和筋膜坏死,被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经过三次清创手术才脱离生命危险[2]。
可以看出,两例细菌性感染都是由生活中很小的习惯引发,若不加以重视,有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给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了解细菌性感染,尤为重要。
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寄居着细菌,这些细菌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有助益,我们称之为正常菌群。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免疫力下降、菌群改变寄居部位等,这些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可能引起感染性疾病发生。
那么,细菌感染到底从何而来?感染的发生首先要有感染源。根据感染源来源的不同,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3]。内源性感染,即自身感染,一般是指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4]。条件致病菌是指定植在人体体内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等,引起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人体发病[3]。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4],传染源主要是来自患者、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等[3]。
其中,外源性感染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 呼吸道:病原菌可以从患者、带菌者的痰液、唾液等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 消化道:某些病原菌从消化道进入,又从消化道排出,进而污染食品、饮水等,再通过污染的食品、饮水等又传入新的宿主,引起感染。
◆ 皮肤黏膜损伤:皮肤黏膜的损伤、烧伤、动物咬伤等可导致病原菌入侵。
◆ 经节肢动物媒介:如老鼠、跳蚤身上带有的细菌进行传播。
◆ 性传播:通过人类性行为方式引起的传播。
◆ 多途径传播:某些细菌可经多途径传播如呼吸道、皮肤创伤、消化道等引起感染[3]。
细菌性感染可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染性疾病,严重的感染可能引起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对宿主-微生物应答失衡的表现,常继发于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终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5]。
所以,不能小看生活中小小的细菌感染。
细菌存在人体内的位置不同,会导致不同部位感染疾病的发生。比如发生在肺部的感染,容易引发肺炎;发生在脑部的感染,容易引发脑炎、脑膜炎等;而发生在腹腔内的感染,则容易引发细菌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
1. 认识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其中,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冬季与初春多见。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6]。
根据感染肺炎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病人住院期间没有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未处于病原感染的潜伏期,且入院≥48h后在医院内新发生的肺炎[6]。
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病毒等;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则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
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可轻可重,受病原体和宿主状态影响。常见的症状有:
◆ 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 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 大多数人有发热,早起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重症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
◆ 肺实变时有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并发胸腔积液者,患侧胸部叩诊浊音、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6]。
一般来说,根据典型症状和胸部X光片可以对细菌性肺炎做出初步诊断,但明确病原体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医生才能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要注意休息和饮食。
2. 认识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侵犯软脑膜、蛛网膜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霉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根据致病菌的不同,脑膜炎可分为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和非化脓性脑膜炎两大类[7]。
细菌性脑膜炎,是指由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症,炎症也可累及到大脑皮质和其他部位脑实质。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8]。
病原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侵入脑膜:
◆ 血行感染。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等方式,损伤皮肤黏膜后进入血液,或使用了不洁注射器、输血等直接进入血液,或孕妇感染的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
◆ 直接感染。由穿透性颅外伤或邻近组织感染后,病原体蔓延进入颅内引发。
◆ 神经干逆行感染。由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黏膜,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最后逆行进入颅内而引发感染[8]。
所以,及时辨别细菌性脑膜炎,尽早进行治疗尤为重要。典型的细菌性脑膜炎表现有三大症状,即发热、头痛和呕吐[7],除此之外还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 寒战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 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 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意识障碍等。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偏瘫、失语等其他症状[8]。
虽然根据典型症状和各种检查可初步诊断脑膜炎,但要明确到底是哪一种性质的脑膜炎,还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 认识腹腔内感染
腹腔内有很多器官,胃、小肠、大肠、阑尾、肝脏、胆囊及胰腺,还有包裹这些脏器的腹膜。狭义的腹腔感染一般指腹膜炎和腹腔脓肿;广义的腹腔感染泛指腹部感染性外科疾病[9]。
腹腔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0]: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没有原发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埃希菌[5]。
继发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炎,主要是因腹腔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等所引起。致病菌主要是胃肠道内的常驻菌群,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厌氧拟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5]。
第三型腹膜炎定义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经适当治疗后仍持续存在或复发的腹膜炎,通常由于菌群改变、免疫失调或进行性加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致,一般病情危重[9]。
腹腔脓肿,则是指脓液在腹腔内积聚,由肠管、网膜或肠系膜等内脏器官粘连包裹,与游离腹腔隔离,形成的腹腔脓肿[5]。
由于感染的部位及发展过程不同,腹腔内感染的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典型症状有[5]:
◆ 最主要表现为腹痛,且疼痛多很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及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
◆ 恶心、呕吐,吐出物多是胃内食物。
◆ 逐渐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浅快、大汗、口干。
◆ 腹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部起伏减少。
一般来说,针对腹腔内感染的治疗,如继发性腹膜炎的胃肠道穿孔、急性阑尾炎等情况,建议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而对于其他病情较轻的、不能耐受手术的腹腔内感染疾病,医生则多会建议采用包括禁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止痛等方式进行治疗。
如果发生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对症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细菌胞质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菌核酸和叶酸代谢等,干扰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使细菌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抑制或杀灭细菌[11],达到控制、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目前,大家对抗菌药物的认知还存在部分误区,以为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越短越好、用量越少越好,甚至在发生细菌性感染时仍然拒绝使用抗菌药物,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抗菌药物的认知误区:
◆ 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越短越好?有部分患者一见有效果就停药了,没有按照医嘱服用。如果自行缩短服用时间,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弹甚至加重。
◆ 抗菌药物用量越少越好?一旦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保证足剂量,才能将病菌彻底清除,自行减量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弹甚至加重。
◆ 拒绝使用抗菌药物?发生细菌性感染时,如果不遵循医嘱,只一味地拒绝使用,有可能拖延疾病的治疗。
◆ 有的人以为抗菌药物只要生病了就可以吃,感冒、发烧、头痛都吃。但其实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且不同的抗菌药物是针对不同的致病菌发挥作用的,长期滥用反而会引起耐药。
古语有云,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清洁。勤洗手、勤刷牙、勤洗澡,洗手可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能够防止细菌、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尤其是去过公共场所等人群密集的环境、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都应立即洗手。
其次,注意开窗通风。定时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减少尘埃,防止病菌积聚。
另外,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喝开水、不吃来路不明的食物,以防止病从口入。
特别要注意在疾病流行时期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细菌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免疫力强的人可以短暂接触有害微生物而不发病,但如果机体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下降,就可能会引发疾病。掌握症状特点,学会辨别,及时发现并积极配合治疗,就能将对健康的影响和伤害降到最低,让疾病远离。
(本文仅作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作为临床诊治依据,具体诊治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文档编号:SMPC-NP-TA-23-05-0005
【参考文献】
[1] 广州日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879849879413992&wfr=spider&for=pc.
[2] 广州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64tp7-hrWZljsIoH5jk7VQ.
[3] 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64-78.
[4] 徐凯峰, 刘正印, 李剑. 协和抗感染手册[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003-034.
[5] 陈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学(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34,329-334.
[6]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41-47.
[7] 徐姜定, 脑膜炎分类诊断及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7):545-546.
[8] 贾建平, 陈生弟. 神经病学(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34-243.
[9]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3):161-178.
[10] 黎沾良. 腹腔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J]. 中国处方药, 2005(11):0023-02.
[11] 杨宝峰, 苏定冯. 药理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58-364.
您即将离开住友制药官网,并跳转至第三方网站,请注意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