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概没有人没体会过焦虑。
重要的面试、孩子的成绩、甚至即将到来的婚礼,工作、学习、生活,大事小事……当焦虑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普遍的情绪,当有人会因为担心患上焦虑症而愈发焦虑,那么应该是时候跟大家说说:哪些是正常焦虑,哪些已经成为焦虑症。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是指人在应激状态下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比如,在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人们常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烦躁、甚至茶饭不思,但通过旁人宽慰、或自己调节,这种焦虑多数会慢慢消退,一般不需要医学干预。而且这种焦虑情绪如果运用得当,也许能激发我们努力应对,有益于问题的解决。所以,这样的焦虑是适应性的正常反应,可以应对压力,也不会对机体功能造成损害,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的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则为病理性焦虑,临床上称为焦虑症状。焦虑障碍,又称焦虑症或焦虑性疾病,是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
例如,不久前高考,很多考生因为紧张前往医院咨询,说自己这一两个月非常紧张,茶饭不思、夜不能寐,非常痛苦,怀疑是不是得了焦虑症。结论是,出现焦虑情绪并不能直接诊断为焦虑障碍,这可能只是在短期内出现的明显的焦虑情绪,如果通过运动放松心情,或随着考试结束情绪缓解,那么它就只是一种阶段情绪。但如果这种情绪在考前很久就出现,结束后依然存在,甚至担心自己的试卷会不翼而飞而得零分,这样绵延半年之久,那么这个考生极有可能患上了焦虑障碍,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
焦虑障碍是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1],至今国内外相关的流行病学对此也有大量研究,然而,不同的分类系统对焦虑障碍的概念和分类也不尽相同。接下来主要为大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焦虑障碍:
1.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它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想法持续担忧和焦虑的综合征,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却不能控制[1]。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担忧
患者常常处于心烦意乱,大难临头的担心和忧虑之中。这种担忧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程度较平常的担心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担忧往往没有特定原因或明确对象,且难以控制。有些患者似乎有一些原因,但担忧程度明显与现实情况不相称[1]。
(2)躯体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多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以疼痛、疲劳较为突出。躯体症状可累及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泌尿等全身各个系统,主要为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慌、胸闷、气急、头晕、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腹胀、尿频、各处疼痛、肌紧张等[1]。由于很多患者对焦虑障碍的认知不够,出现这些症状时,常常当做躯体疾病处理或就医,因而可能缺乏针对性治疗。
(3)运动性不安
主要表现为搓手顿足、不停地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有的患者表现为唇、舌或肢体震颤、甚至语音发颤、行走困难[1]。
(4)敏感性增高
患者常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过分警觉,对小事易激惹、好发脾气、抱怨、做事注意力不集中而自觉记忆减退。睡眠障碍较为突出,常表现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甚至出现梦魇[1]。
(5)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认为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大约有2/3的患者合并抑郁,合并抑郁的患者自杀风险明显增高,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1]。
(6)其他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其他焦虑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有些伴有惊恐障碍,有些合并酒精和物质依赖,还有些合并躯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1]。
值得注意的是,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前需排除患者的躯体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脑卒中,物质滥用如酒精、药物以及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1]。
2.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1]。通俗来说,就是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恐惧性情景出现,但患者突然表现出强烈的濒死感和失控感,同时还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状,例如呼吸困难、心悸、呕吐、眩晕、全身发抖等。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历时5-20分钟。由于这种类型的焦虑发作都是突发性的,且症状与心血管疾病发作相似,因此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严重,但由于身体检查大多正常,因此有可能会被误诊而耽误了最佳时期。
3. 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怖症,主要症状是患者害怕受到注视,例如: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怕见上司、怕见陌生人、怕在别人的注视下进餐、进公共卫生间等[1]。
患者在社交场合中常常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而在这种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有:童年期的过度保护、曾受到忽视或虐待,父母婚姻不良、缺乏亲密关系,学校表现不佳等[2]。由于该类型的焦虑发作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比如不进行社交、甚至不出门。因此,这部分患者往往不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成就,感到非常痛苦,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1]。
焦虑障碍作为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尽管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有大量的报道。但大众对它的认知并不够,而且在我国仍然有很多的焦虑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据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焦虑障碍治疗现状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北京及上海地区)的调查对象中,有3.0%的人在过去12个月内罹患至少一种焦虑障碍,其中,仅有17.3%的患者接受到了某种治疗,且仅有8.8%接受到了可能足够的治疗。而同样的调研,美国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虽为19.0%,但患者接受到某种治疗及可能足够的治疗的比例却为42.3%和16.1%[3]。
由于焦虑障碍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且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酒精滥用或依赖等合并存在,使得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1]。那么,一旦确诊为焦虑障碍,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及朋友应该如何做呢?
1.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在确诊为焦虑障碍后,首要任务是遵从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医生的帮助下,正确认识焦虑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切忌独自背负硬撑。
2. 接受公认有效的心理治疗
目前,适用于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许多,如,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生物反馈等。但临床应用最广、使用较简便、实用和公认有效的仍属于认知行为治疗(CBT),它侧重改变患者的认知或让患者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于焦虑障碍是有效的,而且与药物治疗联用是焦虑障碍治疗的最佳选择[1]。
3. 遵循必不可少的药物治疗
很多患者认为焦虑障碍通过心理疏导就可能治愈。其实,对于焦虑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必须严格、合理遵循医嘱,否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
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和易复发性疾病[2],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需要充分监控和足够疗程才能改善患者的转归。临床上仅被诊断为有焦虑症状而且生活功能受到影响的患者,如果药物治疗后焦虑症状消失,才可停药。不同亚型焦虑障碍的治疗疗程也不尽相同。为了预防焦虑障碍复发,近年来主张给患者进行为期12-24个月的长期治疗,个别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治疗[1]。因此,在用药期间,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药,千万不可擅自停药换药,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焦虑障碍。
4. 自我放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加大,越来越多人患上了焦虑障碍。除了医生他人的帮助治疗,对于焦虑障碍患者来说,学会自我放松同等重要。患者通过身体放松训练来达到心理放松。比如深呼吸法,焦虑不安时闭上眼睛,慢慢深呼吸;或采用自我暗示,有意识地想一件开心的事情,尽量真实而具体。当出现焦虑时,有节奏地深呼吸,并且反复自我暗示“不要着急”、“放松”,从而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稳下来。
压垮骆驼的从不是最后一根稻草。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事物产生的焦虑,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学会接纳自己,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远离焦虑因素,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从而减少由身体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
(本文仅作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作为临床诊治依据,具体诊治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文档编号:SMPC-NP-TA-23-05-0004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焦虑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4-2391.
[2]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0-141.
[3] Alonso J, et al. Treatment gap for anxiety disorders is global: Results of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in 21 countries. Depress Anxiety. 2018 Jan 22. doi: 10.1002/da.22711.
您即将离开住友制药官网,并跳转至第三方网站,请注意相关风险。